1988年油畫《生生息息之愛》2012年油畫《遺忘之書》張曉剛
  1958年出生於昆明。1978-1982年就讀四川美院油畫系。20世紀80年代,張曉剛以畢業作品《草原組畫》在中國當代藝術界嶄露頭角。1986年,張曉剛、毛旭輝等人在昆明成立了“西南藝術群體”。1994年開始創作《大家庭》系列作品,並以此參加了當年在巴西舉行的第22屆聖保羅雙年展。該展後,他成為中國當代藝術在國際藝術領域的代表人物。其《大家庭》系列及早期代表作被市場追捧。
  張曉剛就讀的四川美院油畫系是個明星班。剛入學時,同班同學羅中立、程叢林、高小華等人都已是成熟藝術家。但張曉剛對現實主義的創作方式不感興趣,反倒鐘情於學校圖書館新進的西方現代藝術。儘管學校領導對他的這種重表達自我的作品產生非議,張曉剛卻依然認為,“我相信我是正確的,藝術不等於x+y,最好的方法就是最能表達自我的方法。至少目前我應當這樣不停地走下去。”
  大學畢業前夕,到四川組稿的慄憲庭看到張曉剛的作品,評價這些是“近乎凡·高情緒”之作。1982年《美術》雜誌把張曉剛描繪成一個熱情奔放的“中國凡·高”。這對張是個莫大的鼓勵。
  回到雲南,張曉剛與毛旭輝、潘德海等就經常在一起“唱歌,抽大量的煙,喝大量的酒,瘋狂討論人生的不解之處和宇宙的難以捉摸……”張曉剛為此還喝出了胃病。此後,張曉剛畫了許多“令人恐怖不安的素描”和表現魔鬼形象的畫,但在他看來,這是其第一次比較深入地進入到現代藝術,進入到生命裡面。
  1985年前後,全國各地涌現了藝術群體。1986年,張曉剛和毛旭輝等人也在昆明成立了西南藝術群體,當時他們的口號是“首要的是震撼人的靈魂,而不是愉悅人的眼睛”。在對靈魂和生命的追逐之下,1988年張曉剛創作了《生生息息之愛》等大量早期作品。畫面中有著法國印象派及後印象派的影響,男女、嬰兒、羔羊交錯,充滿著神秘的象徵意味,張曉剛對生命發出了最原始的探索。
  2011年4月《生生息息之愛》以7906萬港元成交,不僅刷新了張的個人世界拍賣紀錄,也成為當時世界上最貴的中國當代藝術品。
  進入上世紀90年代,張曉剛更是大肆宣泄自我內心,創作了其最為著名的系列“大家庭”,“92年我給自己的定位是做一個內心獨白式的藝術家,像一個寫日記的藝術家。我就這樣去書寫我的人生、我的感受。”
  特定歷史情境及獨特的個人內心感受,張曉剛的這一系列創作為其贏得了國際聲譽。近年來張曉剛儘量讓《大家庭》的符號減弱,進行著新的探索。類似2012年出現在佩斯北京“北京之聲:張曉剛”展上,張曉剛在《遺忘之書》中運用了梅花元素。手電照射的書本與梅花,張曉剛試圖通過這樣的搭配將其心靈上感受到的東西表現在畫布上。
  但“大家庭”依然是張曉剛的一個魔咒,每個人界定其時都是用“大家庭”的頭銜。
  新世紀以來,張曉剛自己都覺得,藝術進入了市場經濟。“對我個人來講,這10年最大的變化是怎麼面對市場,因為在以前我從來不需要面對市場問題。”張曉剛同時又堅信,藝術市場火爆與否不會影響到他的創作,“如果要有影響,那就慘了。藝術市場才幾年,我的創作都30多年了,我80%的時間是沒有市場的。”  (原標題:生命探求→內心獨白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pf52pfwva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